常有券商高管感嘆,[在寧波注冊香港公司服務] 盈利點難找。但事實證明,如同世界上不缺少風景,缺少的是發現的眼睛,金融市場缺的不是機會,而是尋找客戶需求繼而予以滿足的思維。
一家上市券商深圳營業部總經理曾不無感嘆地說,總有人表示找不到客戶。但在她看起來,遍地都是客戶,只是大部分券商還沒有找到如何服務于他們的方式。
以信托權益轉讓信息平臺為例,在傳統的炒股領域,券商地盤收縮加速:一面是各種金融機構對投資者理財資金的步步蠶食;另一面是掙扎在股市中,客戶持股市值不斷縮水。
對此,券商第一反應就是收復失地——搶奪客戶理財資金。不論是以自身研發的可替代其他金融機構同類型的理財產品,還是通過提高股票投資咨詢水平留住客戶保證金等待下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來臨,均只是一種變相的拿回思路。
信托權益受讓信息平臺本身并不是一個能讓券商翻身的業務。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或許為券商帶來的收入極其有限,甚至在發展初期只是一種為高凈值客戶提供的增值或附屬服務而已。
但從其服務思路看,卻具有多重意義。
其一,這種業務是一種主動走入到其他金融產品中的中介業務。其初衷并非是將客戶搬回券商領地,而是真正構建于客戶真實資金需求之上,走出券商原有領地,主動迎戰其他金融機構的產品并為客戶提供服務。
前聯合證券深圳僑香路營業部負責人曾表示:“真心為客戶好,他們會感受到并從內心感激你。當你真實地將客戶的利益擺在首位時,客戶一定會回饋得更多。”
其二,這種思維契合券商正在向資本中介轉型趨勢。隨著券商開展多項服務和銷售多種理財產品,券商和客戶之間的交易關系會越來越緊密。舉例而言,做市商制度一旦建立,可以復制到券商多個業務中。比如各種證券品種或者以此組合的理財產品,均可以在客戶與客戶、客戶與券商之間流動轉讓。當市場缺乏流動性時,券商作為做市商提供中介服務,為客戶提供多項服務并收取相應的費用。
銀行理財產品轉讓交易已在深圳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破題。近日建行一款乾元2012年第135期理財產品在前海金融資產交易所上市交易,產品交易價格可圍繞凈值上下波動1%,采取T+6的交易制度。
試想一下,今后投資者可以通過轉讓給其他投資者或者券商回購等方式,隨時買入和賣出券商發行的直投、資產證券化、融資等各類理財產品,而券商在此過程中提供豐富的撮合服務。
屆時,券商之間的競爭將演變為對客戶需求研究挖掘的比拼,對資本金運用以及各項資源整合的競爭,而非如今的單純保證金之爭。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義烏注冊香港公司服務] 證券行業不需過度懼怕其他金融機構的侵入,而應根植于客戶,將視野放到更寬泛的理財市場。在那里,投資者的多種需求是多面鏡子,反射出券商服務的空白,同時也是巨大的業務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