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銀行理財業務現狀
1、近年來銀行理財的快速發展態勢
自2004年11月光大銀行推出“陽光理財計劃”、[怎樣在義烏注冊香港公司服務]開創國內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先河以來,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經歷了近8年的發展歷程。特別是2006年以來,隨著客戶理財服務需求的日益旺盛,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
據統計,2006-2011年,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由1354款迅速增至24148款,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78%。除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外,其余各年產品發行量較上年基本都實現了翻番。
同時,開展理財業務的商業銀行不斷增多,包括大型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和外資銀行等各類機構紛紛加大產品創新力度,參與銀行理財市場的競爭。2011年,我國開展理財業務的商業銀行已由2006年的4家增至160家。
其中,大型銀行在業務規模上仍占據優勢地位,中型股份制銀行則緊隨其后。2012年一季度末,理財業務余額排名前六位的銀行分別是工行、中行、建行、農行、交行和招行,六行理財資金余額合計3.87萬億元,市場占比達70.75%。工行理財業務余額達10325.98億元,保持業務規模同業第一的領先優勢。
2、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特點
(1)一個月以內產品明顯減少,但理財短期化特征依然顯著。2012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市場仍以短期產品為主,其中6個月以下的產品占比超過85%。但值得注意的是,1個月以內的產品明顯減少,占比僅6%,遠遠低于去年30%左右的水平。
其主要原因是,2011年9月底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強調“不得通過發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在月末、季末變相調節存貸比等監管指標,進行監管套利”。隨后,銀監會正式叫停了期限在1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的發行。
該政策實施后,效果立竿見影,商業銀行1個月以內的理財產品銳減,且大部分都轉為了1-3個月的產品,使得這一期限的產品占比顯著增加到60%,較去年下半年上升近20個百分點。
(2)預期收益率整體較高,但較去年下半年已出現回落。2012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分布的集中度十分明顯,收益率在3%-5%和5%-8%的理財產品數量占比已分別超過53%和33%。
從高收益產品看,收益率在5%-8%的產品占比同比大幅增加24.9個百分點,但與去年下半年相比數量已有所減少。從低收益產品看,收益率在3%以下的產品明顯減少,占比僅5.9%,較去年上下半年分別下降17.5個和2.9個百分點,其主要原因是短期理財產品銳減。
(3)信貸資產類和票據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明顯萎縮。
受銀監會加強對信貸類理財產品的監管力度和銀行業新增中長期貸款疲軟等因素影響,上半年銀行信貸資產類和票據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進一步萎縮,占比已分別降至 1.49%和2.93%,與去年下半年相比分別下降了4.81個和6.12個百分點。此外,商業銀行以股票和利率為基礎資產的理財產品有所增加,投資于債券的產品數量保持穩定。
3、央行兩次降息后銀行理財收益的變化
6月 8日,人民銀行下調金融機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7月6日,人民銀行再次下調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 0.31個百分點。第一次降息后,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逐漸走低。但由于6月底正值年中考核的關鍵時點,多家銀行通過理財業務拉動存款增長,導致理財產品收益率出現明顯反彈
然而,隨著年中考核的結束和央行第二次降息的到來,7月前兩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再次顯著下滑,由6月末平均4.36%的水平降至7月中的4.14%。預計在降息政策效果時滯性逐步顯現、Shibor利率持續走低等因素的影響下,銀行理財收益還將繼續下行。
利率市場化條件下銀行如何發展理財業務
囿于特定的經濟金融環境和監管環境,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具有較強的階段性和特殊性。
一方面,銀行創立理財產品的主要目的就是作為吸儲工具,突破利率管制,帶動存款增長。以至于如今理財產品仍在銀行關鍵時點的考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除了帶來可觀的中間業務收入,銀行還通過增加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和提高收益率來吸引客戶,爭奪存款。
另一方面,我國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曾一度出現爆發式增長,主要原因是在信貸規模緊縮時期,商業銀行借助信托平臺實現對企業的變相貸款,即通過與信托公司的合作,盤活存量貸款或分流增量貸款,間接地使信貸規模得以擴大。可見,國內理財產品還更多地依附于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和探索階段。
近期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加速,存款利率上限擴大至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下限放寬至0.7倍。
從短期看,由于存貸款利率的浮動空間還較為有限,因而對銀行理財產品銷售和運作的影響很小。從長期看,未來利率完全市場化后,商業銀行將自主確定存貸款利率,存款產品的種類也將更加豐富。盡管這將導致部分預期收益類產品退出市場,但我們認為,發展理財業務對社會和商業銀行而言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1、銀行理財有利于居民金融資產結構的優化
根據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2)》,截至2010年末,我國居民存款在個人金融資產中的占比達63.8%,較2004年末下降8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表明,我國居民持有的金融資產仍比較單一,存款仍占近三分之二的份額,另一方面表明隨著財富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投資理財意識的增強,居民對金融資產保值增值與多元化配置的要求日益強烈,存款在個人金融資產中的占比逐漸降低,而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資理財的資產占比明顯增加。
其中,股票、證券投資基金和證券客戶保證金等金融資產價值隨2007-2008年資本市場的波動變化較大, 近幾年比重趨于穩定, 保持在15%左右。而居民購買的理財產品和資金信托權益增長顯著, 2010年末代客理財資金和資金信托計劃權益達1.8萬億元, 已占居民金融資產的3.6%。
預計未來較長時期內,各類理財產品對存款的替代趨勢不會改變,同時在我國金融市場尚不發達、股票基金風險叵測、居民投資渠道有限的情況下,銀行理財有望成為居民金融資產中更加重要的組成部分。
此外,在各類金融機構中,銀行與客戶的關系最為緊密,最了解客戶的需求,能夠更為有效地通過理財產品創新與服務升級滿足客戶的投資需求,因此銀行理財在未來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2、銀行理財有利于社會融資結構的調整
盡管歷經多年的艱苦探索,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社會融資格局仍未發生明顯改觀,銀行仍是社會融資的主要渠道,而直接融資體系的發展則明顯滯后。根據人民銀行的統計數據,在2012年前五個月我國社會融資的構成中,直接融資的占比僅12.6%,而人民幣貸款的占比高達65.6%。
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點是中間產品發展不快,缺少足夠的中間產品把銀行存款資金與債券等直接融資工具有效連接起來。而銀行理財產品恰好能夠發揮這樣的中介作用,實現客戶投資需求和企業融資需求的直接對接。
同時,私募股權、金融租賃、藝術品投資等多種直接融資形式的快速發展,也需要銀行理財產品的對接。因此,銀行理財的發展對于直接融資規模的擴大和社會融資結構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3、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經營轉型的關鍵動力
在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發生復雜變化以及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轉型顯得愈發緊迫。而理財業務的快速發展對商業銀行推進經營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即有助于熨平經濟波動的負面影響,應對利差收窄和資本監管改革的挑戰,有助于拉長盈利周期,增強盈利的可持續性
一是理財業務的快速發展能夠提高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改善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二是銀監會新資本監管辦法的實施將使商業銀行的剛性資本約束更趨強化,屬于低資本消耗的理財業務正順應了資本節約型業務模式的構建,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三是利用理財業務平臺,商業銀行能夠實現與多個市場、多種業務的對接和金融創新,并使之成為綜合化經營的重要載體和有益探索。
4、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拓展和維護客戶的重要手段
客戶是商業銀行經營與發展的核心資源,利率市場化后銀行對客戶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而理財業務正是維系客戶關系、增強客戶黏性、贏得客戶忠誠的“利器”。
商業銀行若將理財業務同客戶關系管理有效結合起來,與客戶建立持久信任關系,提高客戶滿意度,成為客戶完全可信賴的金融顧問和資產管理者,將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客戶轉移成本,降低優質目標客戶的流失率,同時還能較好地促進理財與存款、銀行卡、電子銀行等不同業務類別交叉銷售和協同效應的實現。因此,理財對商業銀行業務、特別是零售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為突破利率管制的金融產品,銀行理財本身就是利率市場化的產物。在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的過程中,銀行理財亦將隨之變革原有運作模式,逐步探索新的可持續發展方式。這其中既包括理財產品本身種類和形態的改變,也包括理財服務模式和外延的擴大。
1、存款和理財的定位和關系將更加明晰,并將長期共生、相互促進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存款和理財的功能定位將更加明確,二者的關系將更加清晰。存款和理財將隨著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結構的演變而協調共生、相互促進。
一方面,存款在銀行經營中將更多地發揮基礎和支柱的作用,存款將成為理財業務的起點和源頭,為理財提供發展后勁。銀行通過存款這一基礎產品發展客戶,為理財業務奠定客戶基礎。
另一方面,理財產品的吸儲功能將逐步弱化,與存款的邊界將更加明晰,“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本質將更加突顯,商業銀行將更加注重理財產品的合規銷售和風險揭示。作為銀行綜合財富管理服務的組成部分,理財產品將更多地發揮優化客戶資產結構、促進客戶資產保值增值的作用,成為客戶金融資產配置中的一項重要投資工具。
2、銀行理財將由產品導向轉為需求導向,由大眾化產品轉為個性化、綜合化服務
從國際同業經驗看,在已實現利率市場化的市場上,商業銀行仍然把財富管理作為經營重點加以拓展,只不過其服務更高端、更全面,多是提供顧問式理財服務、綜合理財規劃、受托資產管理等高層次財富增值服務。銀行理財業務并不局限于為客戶提供某種單一的金融產品,而更多的是根據投資者所處人生階段、財務狀況、風險偏好和預期收益等為客戶量身訂制理財規劃方案。
以銀行為例,其對個人客戶的財富管理服務除了提供投資理財產品以外,還包括人生不同階段的財務規劃、家庭理財與保障方案、財務需求分析與投資決策顧問、退休養老與子女教育保險計劃、市場資訊及專業評論等多種服務。
可以預見,[怎樣在天津注冊香港公司服務]國內銀行理財市場在經歷了規模上的快速擴張和業務發展模式的初期探索后,將開始探索理財服務的精細化管理以及全方位、差異化的本質內涵,實現由單一產品向綜合平臺、由大眾化產品向分層次服務,由單純的產品銷售向以金融顧問、資產管理為核心的綜合投資理財服務轉變。未來,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財富管理業務將成為綜合性銀行競爭實力的重要體現。
3、結構性投資產品、代客境外理財產品比重將增加
利率市場化后,市場資金價格的自由浮動將使預期收益類產品線遭受較大的沖擊。為此,商業銀行將進一步加快業務模式創新、投資領域創新和產品設計創新。通過對研發流程、創新機制等方面進行相應的變革和突破,實現理財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將加大理財產品形態創新,改變預期收益型為主的產品結構,大力發展分紅型、凈值型產品,擴大結構性投資產品、代客境外理財計劃的占比。從匯豐、渣打現有投資理財產品的構成看,主要包括兩大類,即掛鉤于指數、證券、大宗商品、匯率、利率等全球各類金融資產表現的結構性產品和投資于海外基金、債券、票據的代客境外理財產品。
二是在理財資金的投資上,將加大股權等權益類投資,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商品類投資、另類投資、量化投資等新型投資領域,提升理財業務的技術水平。
三是將根據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配合國際化發展戰略,推動國際投資類、跨境投資類理財業務的發展。
4、非保本產品將更符合理財業務的實質和利率市場化的趨勢
理財業務是銀行代理客戶進行資產管理和投資運作的中間業務,由客戶承擔投資風險,客戶收益由真實投資產生。由于非保本產品更符合理財業務的實質,因而這類產品應該成為當前及未來銀行理財的主體,而且也更符合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發展趨勢。2012年上半年,我國非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占比達60.1%,較上年同期略有增加;而保本固定收益型產品進一步減少,占比同比下降1.8個百分點至16.5%。
在利率管制的市場環境下,保本產品既享有銀行的信用擔保,收益水平又高于存款利率,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銀行將自主決定存款利率水平,保本產品將逐步喪失存在價值,市場份額也將隨之大幅降低。而大力發展非保本型產品,既能滿足客戶投資理財、博取較高收益的要求,又能持續吸引客戶資金,帶動存款、電子銀行等多項業務的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