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最簡短的詞匯概括2012年的中國信托業,可能是這樣兩個詞:興奮和憂慮。但是在這兩個詞之外,2012年的信托行業還在感受著另外的一個詞:痛。
最大的興奮無疑是從管理資產規模上,[注冊香港公司 深圳服務]信托行業已經超越了保險,在金融子行業中躥升到第二的位置。有數據表明,截至今年11月末,信托行業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6.98萬億元,保險行業管理的資產規模為6.92萬億元,信托首次超越保險占據了金融子行業中“老二”的位置。
興奮的原因最直接的肯定是因為規模擴大帶來的真金白銀。對截至2012年4月30日公布完畢的信托公司年報統計表明,截至2011年12月31日,信托行業管理的資產規模為4.8萬億元,63家信托公司當年凈利潤達到230億元,人均利潤達到311萬元。信托行業2012年的利潤情況還要等到明年4月30日以后才會公布,但是在整個信托行業“通道”業務越來越少,主動管理業務越來越多,信托利潤率也相應地越來越高的情況下,2012年信托行業的凈利潤將達到何種水平,根據管理的資產規模也應該可以大致推算出來。
有了錢帶來的自然是行業內員工收入的增加,讓信托人說到自己的職業可以更自豪;會是股東的投資獲取回報,讓股東在自己成功的投資案例中再添一筆。而對于信托公司的管理層,可能還意味著可以有資本吸引更優秀的人材,打造更有利于公司未來發展的高素質團隊。對于行業,則可能意味著整個行業認知度的提高和社會影響力的增大,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信托,更多地希望使用信托這一工具,信托未來的合作伙伴會越來越多,業務會越來越好做。如果說規模的增長給信托行業能夠帶來什么?這些應該是最直接的。從“壞孩子”到默默做事不被關注,再到短時間內行業規模躍居金融子行業“老二”的位置,這些也的確值得信托人為之興奮。
但是2012年,信托的憂慮似乎大于興奮,不同層面的人憂慮也有所不同。
行業監管者憂慮的似乎更多地是在信托行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層問題。在不久前召開的“2012年中國信托業峰會”上,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就曾指出了信托公司發展中的四大問題:其一是粗放式增長,很多信托公司高速增長的背后是明顯的質量不高和后勁乏力,提高資產管理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建立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將是長期艱巨的工作任務;其二是親周期發展,機構業務發展呈現出親周期式風險輪動特征,產品設計緊隨市場熱點,產品期限短期化,無法逾越完整的市場波動周期;其三是行業發展趨同,短期利益的沖動,政策調整期的博弈套利,新公司向大公司“學表不學里”的跟風,人才的行業內部爭奪,使眾多公司固步于以融資為主的初級發展階段,對信托本源價值的挖掘不深,堅守資產與財富管理特定領域、肯于長期人才與技術投入、具有長遠發展戰略眼光的公司不多;其四是為當前股東利益最大化服務,很多職業經理人單純從積累業績出發,一味追求當前股東回報,不愿意靜心做有利于行業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忽視了制度本源的重大商機價值。正如蔡鄂生所言:上述問題在信托公司這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如何有效解決信托公司發展中的問題,擺脫周期式搖擺的夙命,防止風險聚集,是在市場激烈競爭中贏得主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與監管者所憂不同的是,信托公司的經營管理者所憂慮的應該更在于風險的不斷暴露。對于信托行業,2012年似乎可以稱之為“風險年”。從藝術品到礦產能源到房地產再到工商企業類信托產品,幾乎每一個領域都有產品被媒體爆出風險。這種信托風險的暴露甚至給人這樣一種感覺:信托風險是否有可能成為2012年的熱詞?
在經濟下行過程中,出現風險是正常的現象。即使如銀行這樣在中國金融子行業中最成熟的行業,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不良貸款率也一樣出現了上升。所以對于不斷暴露的風險的憂慮僅僅是公司經營者在微觀經營層面壓力的感受。但是對于信托行業來說,這種微觀壓力的感受因為被不斷放大已經變成了一種痛。
不久前有熟悉信托行業的知名人士曾經在微博中用無奈的語氣留下這樣一段話:信托人必須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扛得起剛性兌付、挨得了罵。金誠同達(上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許海波的一個微博也曾經引起很多人的共鳴。許海波在就一段時間以來被爆出的信托風險進行了分析后留下這樣一段話:最近一段時間黑信托的人挺多,有的是不了解,有的是故意炒作,有的是別有用心。作為金融產業的重要分支和手段,業內的人要理性、自省、自信。
或許用“黑信托”這樣的詞匯去形容被放大的信托風險可能有失偏頗,但是信托風險被放大卻是一個事實。去年4月由全國人大財經委、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務院法制辦、中國銀監會共同舉辦的《信托法》頒布十周年紀念研討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奚曉明曾給出這樣一個數字:2006年至2010年5年間,人民法院共受理一審信托合同糾紛案件294件。他同時表示,總體來說信托糾紛案件目前數量較少,在民商事案件中所占比重更小。如果從2007年“新兩規”頒布開始計算,可能信托糾紛案件更少。有高法人士也曾經對記者表示,所謂信托糾紛案件中,還包含一些與信托公司沒有關系的“假信托”。所以從行業角度看,信托仍然是最安全的,這也是信托產品之所以能夠吸引投資者,以致經常出現信托產品被“秒殺”,并在短短幾年內迅速擴張規模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因為這種事實與外部輿論的不吻合,使得被放大的信托風險成為了很多信托人心中的痛。
一些信托產品出現風險是事實,信托產品仍然是最安全的產品也是事實,所以造成信托風險被放大不可能用“黑信托”來簡單解釋,也不能完全用“記者不專業”來解釋。排除一些不能擺到桌面的因素之外,其中的原因至少應該還有兩點。
首先,幾乎在所有投資類產品中,[在杭州注冊香港公司服務] 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在資金投向上是最透明的。哪個地區、行業,甚至是企業出現問題,只要在網絡上搜索,馬上可以知道有哪些信托公司涉及其中,這也就成了一些媒體人關注信托最簡單的方式。而銀行理財,甚至銀行貸款等,可能外人并不能如此簡單地獲取資金投向、規模等等信息。因此與其他很多行業比較,最透明的行業反而成了眾矢之的。全行業每個月出一個風險,各家媒體爭相跟進,一年中就會熱點不斷。其結果就是:幾片烏云聚集到一起就能讓人感覺黑云壓頂,信托風險就這樣被無意中放大了。
其次,從信托行業自身看,從不斷被清理整頓到默默地不被關注,再到短短幾年內成為全社會注目的行業明星,信托行業的媒體意識與行業規模、社會影響力嚴重脫節。很多信托行業內的人,甚至包括許多信托公司的老總不敢與媒體打交道,也缺少對媒體的認識。因此就造成了對于信托的很多專業性的問題,業內人不說業外人亂說,使得媒體和社會對信托行業產生許多常識性的誤解。
興奮、憂慮以及可能一些信托人自己都搞不清楚緣由的莫名的痛組成了信托行業糾結的2012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興奮、憂慮甚至是痛,都是成長中必須經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