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一度面臨違約的中誠30億礦產信托最終力保“剛性兌付”,但違約的陰云并未散去,近日又一規模達10億元的吉信礦產項目在逾期后已發出暫無兌付的公告。
經濟學家謝國忠在《南華早報》發表評論稱,[注冊馬紹爾公司費用]實際上危機在所難免,救市只能在短期內推遲其發生。
自2008年起,投放于投機性資產的資金過于龐大,以致政府無法每次都出手救市。如果政府堅持如此,則只有印鈔才能提供足夠融資,這將導致高通脹及貨幣貶值。
他認為,中國應放任高風險信托產品違約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系統性危機本身并不存在。將大筆資金用于購買高息產品的投資者,應該知道當中存在風險,否則利息不會這樣高。由于最低投資額很大,可想而知這些投資者也是富裕人士。當他們遭受損失時,不太可能上街鬧事。
其次,如果破產令投資者對救市的期望破滅,他們就未必會申請融資展期以購買其它產品,由此或導致更多破產情況發生。這并非真正的系統性風險。即使更多信托產品違約,那又怎樣?反正這些信托產品遲早都將違約。用納稅人的錢推遲一件必然會發生的事情,意義何在?
第三,就算整個信托業都破產,對經濟的真正影響也十分有限。一些信托產品支持的穩健項目應會找到新的資金來源,而不穩健的項目將停止。
國內生產總值將因此受到影響,但這是好消息,意味著資金浪費減少。以浪費開支的方式提高國內生產總值(GDP)并非好事。自2008年起,中國已經出現太多此類情況。
最重要的是,中國不存在失業問題。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正在萎縮。由于勞動力市場緊張,體力勞動者的工資快速上漲,貨幣增長過度,產生通貨膨脹。關于中國經濟必須快速增長以避免就業危機的說法,僅是泡沫經濟的借口。
關于近來屢次出現的信托危機事件,謝國忠認為銀行應在某種程度上為此類產品的違約承擔責任,但投資者應負最大責任。
他們購買此類產品,相信這些產品若表現不佳,銀行就會救市。但這些產品的利息達雙位數,銀行如何能夠擔保?高利息又零風險的金融產品并不存在。
除非這些投資者蒙受損失,否則中國的金融系統無法正常運轉。每個人投資時都認為一旦出事,政府定會救市,以致資金流向提供最高利息的高風險借款人。當然,這種人無意還款。
謝國忠此前也曾發表文章認為,[馬紹爾公司注冊說明]軟著陸并非通常而言的“好”的方式,而硬著陸則有可能通向更好的結局,進程也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