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第三方代銷信托產品的消息由來已久,去年9月至今,銀監會已在多次會議中提及,一時間與此有關的討論進入高峰。
不管事實如何,目前第三方機構確實收到了信托公司要求產品“下架”的通知,部分地方銀監局在正式文件中也明確提出了此類要求。
與此同時,銀行也傳來不利消息,[在蘇州注冊香港公司服務] 工行、建行已停止信托產品代銷,其他行也在收縮代銷范圍。面對如此境地,信托公司搭建直銷平臺,入局財富管理的速度開始加快。
事實上,信托公司前幾年就已開始搭建直銷渠道,目前來看,當時的舉動應該說是頗具戰略眼光的,一方面在信托產品代銷渠道收縮背景下,產品銷售問題必須依靠直銷平臺解決,另一方面,搭建起來的直銷平臺具備適時轉向財富管理業務的潛力,可為遠期布局奠定基礎。
目前,國內理財機構數量眾多,但受產品、品牌、專業等因素制約,仍停留在“產品驅動型”階段,即盈利主要通過代銷產品向發行方收費而非通過專業服務向客戶收費。
銀行是較早開展財富管理業務的機構,至今已有18家銀行設立了217家私人銀行服務中心或分部,宣布盈利的僅有招行、工行和興業等三家,由于品牌效應尚未建立,客戶積累均來自零售條線,組織上正在從大零售模式向事業部模式轉型,盈利模式仍以推介高收益產品為主,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資產配置服務尚未成形。
券商2010年才進軍財富管理業務領域,基本沒有獨立的業務平臺,也沒有建立發揮研究優勢的合理機制,而是依托經紀業務,以下屬部門的形式開展一些二級市場業務,同時,開發證券賬戶支付功能,滿足客戶投資、消費、支付等需求,以期加強客戶的粘性。
第三方理財機構近年發展迅速,數量已超2000家,多數采用“產品返傭”盈利模式,即通過代銷理財產品獲得提成,如諾亞財富、恒天財富等,其中僅有少數機構同時在采用會員制模式向客戶收費。
目前,第三方理財機構正發生顯著變化,開始提供資產管理服務以圖逐步擺脫產品代銷業務的單一盈利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資管機構都無一例外打起了進軍財富管理業務的旗幟,但時至今日也未出現成形的、帶有普適性的具體模式,各路機構仍處混戰階段。
雖然借助監管要求導致外部環境變化的契機,信托公司加速入局了財富管理市場,卻也不得不面對探索適合自己發展道路的痛苦煎熬。
雖然信托公司進軍財富管理意圖強烈,但設立的財富中心多數僅定位于直銷渠道,僅有平安、新華兩家信托公司采用事業部形式,打造財富管理品牌,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而且除平安以外,幾乎沒有其他公司向客戶提供定制投資服務并以此向客戶收費。
雖然整個國內市場(包括信托)距離真正財富管理業務仍有較大差距,但考慮到信托公司仍有一些獨有制度優勢,將在家族理財、遺產傳承、資產避稅、股權代持等方面發揮其他機構無以企及的作用,只要策略得當,完全可在財富管理市場混戰中勝出。
信托公司應根據實力、品牌、資源稟賦和客戶積累程度,對此進行差異化選擇。具有較多資源積累的大型公司,可搭建“產品銷售”和“財富管理”并行的組織平臺,以產品銷售積累客戶,以財富管理留住客戶,兩方良性互動,最終實現財富管理業務轉型。
同時,信托公司應加強產品創新和研發能力,[在無錫注冊香港公司服務]豐富自己的產品類型,以滿足客戶資產配置的需求。
中國財富管理市場較國外發達國家而言僅僅處于初級階段,隨著高凈值人士的不斷增加,未來市場空間巨大,第三方代銷信托產品被叫停,雖然短期內可能影響產品銷售,但卻助推了信托公司加速向財富管理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