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轉型是當前信托行業的熱門話題,筆者認為,信托轉型的基礎在于信托制度本身, 出路在于行業發展的求新。
跨上十萬億門檻后的中國信托業,[海口 注冊香港公司服務]如何尋找新的發展增長點已成為業內普遍關注的焦點。
作為中國金融創新乃至整個改革開放事業排頭兵的中國信托業,改革、創新與轉型從來都不是新課題。而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中國信托業的轉型依舊是固本求新。
轉型基礎在于信托制度本身
2012年隨著證監會、保監會一系列資產管理新政的實施,信托行業主營的資產管理行業開始進入多元化競爭格局。
中國信托業經歷了過去幾年高速發展之后,已基本實現從以被動管理通道型業務為主向主動管理型業務為主的轉變,這是信托行業轉型的核心先發優勢。
而從當前的競爭格局來看,其他資管主體對信托行業的沖擊主要集中在通道型價格競爭以及高風險溢價項目與客戶爭奪方面。
面對此情形,信托行業需以壯士斷臂的勇氣,主動跳離初層級的價格競爭。
跳離與其他資產管理主體初層次競爭之后,信托轉型的根本在于信托制度本身。
信托與資產管理計劃等其他金融工具相比,根本區別在于信托計劃是唯一完整適用信托法律關系的一種金融產品,具有財產轉移、風險隔離等信托法律關系項下的制度安排保障,在產融結合和財產管理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
我們也看到當前在此領域行業內已經開始了初步嘗試,如當前普遍關注的土地信托,其本質就是以基于信托公司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管理的農業產業信托,在為農民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管理的同時,依托自身金融優勢實現農業的產融結合,是信托作為理財產品與融資工具等傳統功能之外的一種創新運用。
雖然當前土地信托的盈利模式和空間還有待市場的檢驗,但至少為我們提供了信托工具運用創新的思路。而前期廣受媒體關注的消費信托、教育信托等新型信托產品模式,其本質在信托受益權這一特殊權利類型的靈活運用。
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的泛資管競爭壓力,其實更多是將信托作為一種理財產品和融資工具來理解,從信托制度本身出發,我們可以尋找更為廣泛的業務發展空間。
轉型出路在于行業發展的求新
首先,信托行業發展的求新離不開制度環境的求新。
當前,信托行業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備的監管框架,內容從法人治理、凈資本管理、業務范圍、涵蓋所有業務產品種類的操作指引和風險控制指引等。
這些監管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信托行業未來長遠健康發展的基石,同時也是行業實現創新和轉型的基礎。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分業監管的背景下,其他金融機構逐步開展與信托行業高度同質化的業務,這些業務監管很少、很弱,甚至沒有監管,在客戶上造成了信托公司的相對競爭弱勢。
如資本市場歧視壁壘、年金管理地位壁壘、資產證券化交易平臺完善與準入等都有待監管機構去協調、去支持,同時信托公司也應練好內功去等待抓住機會。
此外,信托受益權流動平臺的缺失、信托登記制度的不夠完善,信托公司無法建立屬于自己的賬戶管理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信托行業的長遠發展。
這些問題,期待在信托行業未來發展和轉型過程中實現突破。
其次,信托轉型在于商業模式求新。
信托行業轉型不是資金投向、產品交易結構和風險控制手段變了。轉型是經營模式和商業模式的轉變。
中國信托業在發展初期無論是資金還是資產的獲取對商業銀行的依賴程度較高,在整個金融生態領域,信托行業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以“來料加工”方式運作的金融產品制造商。
這種商業模式在行業發展初期具有一定的現實合理性,有利于迅速擴大資產規模和社會影響。
隨著行業發展的深入,信托行業要實現從金融產品的制造商向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轉變。
在資產管理方面,信托公司要擴大自主獲取投融資客戶的能力,運用信托制度優勢,為客戶解決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進而加深客戶粘度,在與客戶共成長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經濟效益。
在財富管理方面,信托公司要持續加強自身的產品直銷力度,并以此為切入點,發掘和滿足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在產品研發上實現從批量復制型、以產品為導向向資產配置型、以客戶為導向過渡。
最后,信托轉型必須實現盈利模式的求新。中國信托業過去幾年的發展最根本動力在于,以房地產與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投資驅動型的宏觀經濟發展結構。
而與之相配套必然形成了信托公司在資產價格上升過程中,以貸款為主的利差型盈利模式。
而信托行業這種的這種2014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調整跡象;而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隨著市政債試點的擴大,未來對信托融資需求的不確定增大。
雖然上述領域在一定時期內仍將成為信托公司的主要業務領域,但從行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來看,需要信托公司主動調整業務結構,加強對宏觀經濟的研究力度,主動介入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其他領域。
如隨著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過程中的并購投資機會,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速而帶來的養老產業投資機會,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推進的投融資機會。
加強對新業務領域的價值研判能力,[注冊香港公司 深圳服務]主動介入,強化管理,擺脫對資產價格上漲過程中信貸投放的單純依賴,進而實現從單純的利差型收費,向主動管理過程中的管理型及管理溢價收費,實現信托行業盈利模式的根本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