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領域如存貸款、支付、理財等諸多業務已明顯受到互聯網金融沖擊,但在信托行業囿于監管政策等約束,互聯網金融創新并不多見,而這一現狀正在被打破。
近日,中融信托旗下名為“中融金服”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宣布上線,搭建了信托行業首個互聯網金融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注冊香港公司登記服務] 與其他互聯網金融平臺不同的是,該平臺提供的產品是基于信托等金融產品的受益權轉讓市場機會。中融金服負責人表示,他們將解決高凈值客戶購買銀行理財、券商資管、基金、信托等各種金融產品,獲得高收益卻無法兼顧流動性的難題。
高搜易CEO陳康認為,目前以股權交易中心、信托公司自建等形式成立的流轉機制并未有效解決化解信托流轉困境。
互聯網平臺克服流動性軟肋
信托業的野蠻生長期已過。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年1季度末,信托資產規模為14.41萬億元,較2014年1季度的11.73萬億元,年度同比增長22.85%;較2014年末的13.98萬億元,季度環比增長3.08%。
無論同比增速,還是環比增速,資產規模的增速均呈現明顯回落態勢。經濟新常態下,信托業正向著專業化管理方向邁進,對于促進行業轉型和良性發展有積極作用。正如中誠信托副總裁湯淑梅所言,資本市場是一個長期的市場,國家未來會將資本市場建成多層次的市場,因此證券市場定會成為信托未來業務的一個主導力量。但目前整個行業正面臨“缺乏流動性”這一軟肋。
優選財富高級理財經理趙輝認為,14.4萬億信托資產規模中,具備潛在可流通的集合信托規模達到4.79萬億,除證券類等少量信托產品可以中途贖回外,大部分存續期為1至3年的集合類信托產品不可以提前贖回。同時,由于制度障礙及市場缺失,信托受益權轉讓尚未形成規模化的交易市場。一旦投資者在信托存續期內面臨突發性資金需求,例如遇到企業或家庭資金周轉、二級市場投資、房產投資等情況,將面臨信托受益權轉讓難、資金不能及時到位的尷尬。
探索之路從未停滯,但效果并不如意。2013年9月份,北金所場內存量信托受益權轉讓掛牌規模超百億元,并在信托二級市場聚集了一定規模的機構客戶。多家信托公司已在探討并推出信托產品的受益權轉讓平臺,如華寶信托的“流通寶”,中信信托的“信惠財富”等。北金所副總裁白雙鸝表示,大部分信托產品流動性都比其它金融產品差,提高信托產品流動性已經迫于眉睫,信托二級市場亟需建立。
建立國內統一的信托交易平臺被認為是提高信托產品流動性的關鍵一步,但國內信托財產登記制度至今并不健全。2014年10月,銀監會批準全國信托信息登記中心落戶上海自貿區,自去年底,全國信托登記中心相關人員通過向信托公司積極征求意見,已經初步形成信托登記、受益權轉讓等操作方案,但至今并未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還很遙遠。
從目前的調查研究看,信托難以實現轉讓主要受限于法律層面,按照《信托公司集合信托計劃管理辦法》相關規定,機構持有的信托受益權不得向自然人轉讓;當對信托受益權進行拆分轉讓,受讓人同樣不能為自然人,亦即個人投資者可以向個人與機構轉讓,機構投資者只能向機構轉讓,而受讓方必須滿足信托合格投資者的所有要求。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持續,目前信托行業風險正在逐漸顯現,信托產品的剛性兌付被逐漸打破,而地產信托、礦產信托等領域也出現了兌付風險。如吉林信托一款10億的產品早在2014年初即已到期,但至今仍未對付,這無疑給信托受益權接手方帶來隱憂。
趙輝稱,存量信托目前只針對投資者披露信息,對于接手方而言很難去了解現存項目的運營情況,對于很多投資者還有心理上的障礙,比如說一般人對于前景不好的信托才會出手轉讓等,而且是信托產品沒有公允的登記機構,轉讓流程復雜。
各方面曲線介入“流轉”
一邊是旺盛的信托流動性需求,一邊是低效率、長時間的受益權轉讓機制,市場和信托投資者亟需一個高效、靈活、跨平臺的交易模式。
互聯網金融正在盯上這一領域,只是與信托的“親密接觸”充滿坎坷。
2014年4月,銀監會界定“信托100”網站“100元買信托”業務違規;2014年底P2P平臺雪山貸推出“千元團購信托”業務因被合作方“否認”而緊急下線。由此可見,簡單的互聯網與信托疊加模式顯然走不通,產品設計須合乎監管要求。
以中融金服線上交易平臺為例,與現有的信托互聯網化合作模式不同,中融金服并未對信托進行“轉讓”、“拆分”,而是將金融產品作為信托公司客戶融資的增信手段。
中融金服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名為“金融產品增信項目第一期”,融資規模為117萬,借款期限為101天,年化收益為6.5%,截止6月19日投資進度條已完成了100%。
官網資料顯示,金融產品增信項目是中融金服推出的個人投融資服務產品,借款人均為合法購買信托機構發行的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產品的高凈值客戶(自然人或機構),并以其持有的信托計劃受益權作為增信措施進行融資。由此,信托公司客戶通過該產品可獲得信托的高收益且兼顧流動性,互聯網金融投資者也能在該平臺上找到安全邊際更高的理財產品。
業內人士分析,中融金服的產品設計并非通常所說的“轉讓受益權”,信托公司在環節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們不僅可以對融資方所擁有的金融產品提供證明,還可以通過信托安排為融資交易提供增信。
中融金服負責人表示,積極拓展行業合作伙伴,與其他信托公司、保險機構、消費金融公司、上市公司、軟件公司等,聯合開發形式多樣、覆蓋廣泛的創新金融產品。
在中融金服上線前,已有多家信托公司開始嘗試與互聯網金融結合。去年底平安信托試水信托質押業務,多家信托公司也在該業務探索,但推出初期門檻設定較高,如平安信托設定為在公司存續規模達到1000萬元以上的客戶,難以覆蓋大多數客戶;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僅是掛在自己的網站上,依靠存量客戶一對一轉讓,由于大多數信托公司網站瀏覽量較低,即使掛出來也很難成交,無法順利解決客戶需求。“目前以股權交易中心、信托公司自建等形式成立的流轉機制并沒有化解信托流轉尷尬。”陳康認為。
陳康所創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高搜易亦看上了信托受益權轉讓市場。結合開放的信息平臺及互聯網金融的普惠性,高搜易推出了“信托寶”,以“信托受益權質押融資”的模式來介入信托流轉市場。
據了解,信托寶是信托投資人將信托計劃質押,按照使用計劃,配合產品時間進度包裝成不同產品,通過互聯網與投資者進行對接融資,并非拆標,從本質上是一種債權產品。據高搜易官網數據顯示,目前信托寶產品已經成功發售300期。
對此業務模式,央行[微博]目前的態度是容忍和鼓勵創新,這也是對整個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態度。某信托公司人士認為,該業務解決了部分客戶的實際需求,對信托公司的業務并未帶來沖擊,因此持歡迎態度,但信托公司仍有所疑慮,如果第三方機構將產品描述為他們公司的產品,利用信托公司為其做信用背書,則會對信托公司帶來聲譽風險。
這一流程中,[青島 注冊香港公司服務]如果有信托公司官方參與,那么事情應該會容易許多,他們擁有最全的客戶資料、產品信息以及完整的風控體系;另一方面,隨著內外競爭加劇,他們也需要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這也是信托公司自身的轉型需求。
大成律師事務所資本市場部高級合伙人杜慶春律師認為,通過SPV受讓信托受益權后再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發售信托收益權份額,是目前市場比較流行的一種準證券化做法,其關鍵環節是SPV所持信托受益權的真實性和獨立性,如果能在這方面做好風控,確實不失為有效的金融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