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回落以及全球經濟復蘇的遙遙無期,繼前幾年歐美國家“人民幣低估論”之后,外國的部分政治經濟人士以及國內的所謂專家學者開始鼓吹“人民幣貶值論”,下面我簡要分析下“人民幣低估論”與“人民幣貶值論”誕生的背景以及人民幣未來的走向。
自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的幾十年里中國經濟保持著高速增長,[注冊香港公司登記服務] 尤其是自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這段時間里,中國經濟的增速一直維持在兩位數。中國的GDP規模(約7萬億美元)在躍居世界第二的同時,中國的商品充斥著發達國家甚至是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大部分市場,鑒于中國廉價的勞動力等生產成本,中國的這些商品在國外市場一直以廉價著稱,在商品質量差距不是十分明顯以及發達國家經濟和公眾收入增速雙雙下降的背景下,中國商品的廉價有意無意的擠占了發達國家的市場,甚至是在和金磚五國其它國家商品競爭時候,中國商品都處于明顯的優勢地位。這樣的商品競爭模式以及中國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政策讓中國不僅在短短數年時間里積累了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規模,也讓其它國家在與中國商品競爭方面處于明顯弱勢地位,這樣就導致了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受到歐洲等發達國家甚至是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或明或暗的支持,這些國家寄望人民幣的大幅升值,一方面是為了削弱中國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大幅度縮水變相洗劫中國的財富。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突如其來的全球金融風暴將全球經濟拖入泥潭,發展中國家雖然也深受其害。在對應對經濟危機時候,全球都信奉“凱爾斯的經濟學”措施(開動印鈔機和借債刺激經濟),結果導致歐洲債務危機陷入僵局,發展中國CPI(通貨膨脹率)維持在高位,美國失業率高居不下。
在這種的情況下,對以中國為龍頭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可以通過經濟結構的轉型等手段來應對目前的僵局,短期內雖然不能恢復經濟的高速增長,至少也可以止住下滑的步伐,進入經濟的恢復期。對歐洲,歐債務危機由于歐洲缺乏統一政府以及各成員國都是民主國家,無論是大量印制歐元(成員國之間的劫富濟貧)還是大幅度削減債務國財政赤字(民主國家民眾必然反對)都難以有效執行,唯一的希望是寄望外部援助(難以持續)以及全球經濟復蘇(短期無望)之后拉動歐洲復蘇,這樣看來,歐洲的債務危機還將繼續下去,歐元的疲軟也會繼續。對美國來說,QE1到QE3的推出可以不斷刺激美國經濟,天量貨幣印發并沒有引發美國的高通脹(美國可以利用美元國際貨幣的霸主地位將CPI轉嫁到全球,同時削弱美元的實際價值,變相掠奪世界財富),然而失業率的居高不下無法轉移,這樣的結果是美國雖然轉移了金融風暴帶來的巨大風險,然而無法恢復經濟增長的活力。于是美國開始通過各種手段打壓歐洲以及其他國家,讓全球的美元資產流向美國,為美國經濟增長注入能量(美國GDP大約70%是依賴于服務業,美元資產的大幅度流入將帶動美國服務業復蘇)。在這種背景下,一部分外國的所謂的專家抓住時機開始唱空中國,喊出了“人民幣大幅度貶值論”,而國內一些對國家政治經濟前景不看好的人甚至是“美元黨”(為美國服務或者自己資產大部分是美元的人士)開始配合這種“人民幣大幅度貶值論”,希望人民幣大幅度貶值,這樣既可以為美國帶來短期所需的美元資產,也可以降低美國的發債成本,更可以讓這些持有美元資產的“美元黨”發一筆橫財。
其實不論是“人民幣大幅度貶值論”還是“人民幣大幅度升值論”的支持者,都有意忽略了“貨幣價值屬性”(一國貨幣本質上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體現),同時也低估了中國的政治意志(中國的匯率管制是一種政治意志的體現,出于國家穩定的考慮,短期內不可能讓匯率自有波動,更不用談一次性大幅度升值或貶值)。考慮到中國政府領導層政策的“延續性”以及改革的“審慎性,中國政局的穩定性還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繼續保持。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經濟增長能力依然將保持高位,逐步縮小和美國經濟實力的差距,軍事實力也將快速發展。而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及時不走下坡路,也難有突破。只要中美的經濟軍事的發展態勢不發生逆轉,人民幣仍然將保持對美元穩健升值的態勢。
一國貨幣的內在價值是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體現,[青島 注冊香港公司服務]這幾年美元的內在價值一直在下跌。近來美元指數不跌反漲是因為歐洲的情況更加糟糕。歐美不是比誰更強大,而是比誰更混亂,美元疲軟沒關系,只要歐元更弱就行。接下來的幾年里,歐洲將繼續疲軟,只要歐元持續貶值,美元就會堅挺,但人民幣依舊穩健升值。當然未來一段時間我們的關注焦點是中國的政治穩定性和經濟結構轉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