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和經濟學家莫里茨·舒拉里克在一篇頗具影響力的文章中發明了“Chimerica”這個詞,形容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之間的共生關系。現在,“中美國”又顯露出復蘇跡象。近期,美國和中國的經濟數據都有所改善,或多或少給人以齊頭并進的感覺,而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形勢仍在惡化。
隨著中美兩國經濟的回穩,[如何注冊香港公司]由此產生的市場需求應該能讓陷于經濟低迷的其他國家松上一口氣。從中期來看,這對美元是利好消息,在中國順利完成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之前,美元將一直是兩國名義上的共同貨幣。在中美共存共榮的趨勢中,我們不想看到的是弗格森和舒拉里克在五年前描繪的那種受債務因素驅動的彼此依賴關系,因為這可能造成缺乏可持續發展前景的金融不均衡,正如2008年的情況那樣。
經過2011年的經濟低迷以及2012年上半年更為疲軟的發展階段,“東部中美國”(East Chimerica,即中國)正在大力開動自己的幾個傳統增長引擎:建筑、制造和產品出口。現在,中國的房地產投資、制造業和出口都呈現出比去年同期更為強勁的增長。
“西部中美國”(West Chimerica,即美國)也可能正在回歸到他們最擅長的事情上去:花錢。雖然與2008年前的繁華景象相比還有很大距離,但美國消費者最近似乎更愿意打開錢包了──至少在與各種自然災害做斗爭的閑暇之余,愿意花更多的錢去消費。
美國人終于盼來了房屋價格的回升,同時利率也處于歷史低位,因此密歇根大學/路透社聯合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在10月份出現了一個最大幅度的單月反彈。雖然受颶風桑迪的影響,美國10月份商業零售額下降0.3%,但這一數字并不能沖淡8月和9月連續兩個月增幅超過1%的喜人成績。零售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于:據美聯儲的統計,美國的消費信貸在2012年開始回升。
這一趨勢具有“中美國”固有經濟增長方式的明顯烙印:中國人存錢,投資房地產,生產出大量的衣服、玩具、電子產品和其他各種產品,然后賣給美國人。美國人用信用卡付錢,而大部分的債務最終還是通過中國人的存款來融資支持的。這種金錢的循環就像旋轉木馬一樣,把其他國家也一起帶上轉動起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韓國和菲律賓等國家的出口和制造業數據也在開始出現復蘇跡象。
這一切都很美好,但如果中美共生關系到達一個拐點──即中國的儲蓄率與美國的支出水平出現失衡──就會發生逆轉。這種情況在2008年前發生過:當時,監管不嚴的華爾街銀行使用國際流入的金融資本來為其風險賭博的狂歡盛宴買單。
雖然“中美國”似乎正在回到老路上來,但2008年泡沫破滅后的金融崩潰應該不太可能重演。危機后的資產減記已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美國金融系統的杠桿化,銀行也受到了更嚴格的監管。2008年以來,美元對人民幣小幅升值,從而減輕了中美貿易的失衡程度。近期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的出口正在增長。由于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的動作減緩,中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放慢,這也意味著,進入美國信貸市場扭曲定價機制的外來資金沒有以前那么來勢洶洶。
但從另一些尺度來看,世界經濟正變得更加脆弱。歐洲和日本正在拖全球經濟發展的后腿,它們的日子不如五年前好過。現在我們知道,即使歐元區不分裂,歐洲也將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即一場嚴重的遍及全歐洲范圍的經濟衰退。與此同時,日本經濟在2012年三季度出現3.5%的萎縮,公共債務是GDP的220%。日本的困境集中反映出所有發達國家面臨的挑戰:政府債務過高,已無力推出新的財政刺激政策。
如果中美相互依存關系的新發展并沒有伴隨著兩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即中國經濟更多轉向以消費為驅動,而美國經濟更多轉向以出口和投資為驅動,那么這種新發展可能無法持續很長時間。如果沒有這些結構性的變化,其他國家也會缺乏健康、核心的需求增長,從而讓投資者望而卻步,導致全球經濟止步不前。
享受“中美國”的復興吧,[香港公司年審]及時行樂,因為好景可能并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