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對信托目前業態和經營模式始終存在一定的誤解,媒體不厭其煩報道并預測著這個行業即將面臨巨大風險,還給信托強扣上一頂“影子銀行”的大帽子。和一位主管領導交談時,他也很武斷的下了一個結論:“中國信托公司現在做的都不是信托該干的事,是現有體制下誕生的一個“怪胎”。
前一段時間和另一位領導交流時,[加拿大公司注冊]他憂心忡忡的認為:“中國信托公司現在全在干銀行的事,成了‘二銀行’了,和政策博弈,里面問題很大”。我聽了這些話很是詫異的,但當面也不好反駁,只是一笑了之。
事實勝于雄辯,信托公司自2001年規范保留重新展業以來,行業已創造了十年無不良兌付的奇跡,尤其是信托公司自主管理和自主發行的集合信托產品,到期累計兌付了幾萬億金額,至今沒有一單業務出現兌付風險。
根據目前行業研究數據:如果投資者從2003年開始投入100萬元資金,連續不斷的滾動購買任何一家信托公司的任何一款集合信托產品,到今日為止資金規模絕對不會低于230萬元,收益率和安全性遠勝于國內其他任何一種金融產品。
不過,當前隨著資產管理業務的進一步放開,信托公司的“制度紅利”已逐漸消退,以券商、基金公司和保險公司為主的各類機構紛紛開展類信托業務,說穿了就是和信托公司做一模一樣的事,只是把“xx信托計劃“的名稱變為“xx資管計劃”而已。這些機構在項目的競爭上延續了其一貫的“殺價”風格,加上其監管部門“放任式“空白監管產生的監管套利,極大地沖擊了信托公司現有的經營模式。
另外,信托行業發展也逐漸進入了瓶頸期,一些經營理念和業務模式需要重新梳理,需要認真思考一下未來的路應該怎么走。
談轉型,中國的信托業首先需要甩掉一個“大包袱”,就是“信托定位教條主義”。該教條主義的特征是:要求國內信托公司終極目標是必須走英國式的信托之路,最終開展以遺囑信托、家族信托、公益信托和以財產安排為目的的事務性管理信托之路。
該教條主義根源部分歸結于2001年頒布《信托法》,這個法是以英國信托法規為參照藍本設計的,給所有的信托公司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走英式信托之路。
從監管部門、行業內部、金融圈、學術界和媒體界都受此影響,為信托公司不能走此正路而揪心不已,認定在“步入正途”之前的現有信托業務模式都是過渡性和投機性的,是為解決國內信托公司當前生存的權宜之計,屬于“鉆政策的空子”。
這讓當今中國信托行業的精神與行為分裂。大伙干活時有一種負罪感,好像在偏離主業搞投機,自我否定;也讓監管部門很矛盾,始終覺得這伙人在不務正業,所以一次次出臺“窗口指導”也就不難理解了。
我可以大膽的說,目前英國式信托在中國沒有土壤,在法律層面、稅收層面和制度層面就沒有配套,未來也未必有足夠的生存土壤,因此沒有必要自廢武功去“崇洋媚外”。因此,只有摒棄“信托定位教條主義“,中國信托公司才會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發展路徑不同導致結果不同,英式信托是委托代理關系,誰都可以做;中國的信托是募集管理關系,只能專業的機構做。我國的信托公司經過數十年的演化,很多機構已具備西方共同基金和私募基金的雛形,形成基于“資金和項目”為核心的理財業務模式。
根據演化結果,我們國內大量的信托公司會逐步向“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并行之路邁進,以適應國內經濟和金融制度變遷的需要。
國內信托公司的運作模式是募集社會資金,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將資金運用以獲取回報。全球的投資銀行、基金和資產管理公司都是這么做的,可以有效利用社會經濟資源進行優化配置。至于信托公司現在業務中“房地產業務”和“地方政府基礎設施業務”比重高一點,不是信托公司的主動選擇,是市場選擇的必然結果,資本會在 “風險”和“收益”中自動選擇一個落腳點,無可厚非。
從國內金融分業經營現狀來看,信托公司可以在實業領域和金融領域同時開展業務,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在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礦產投資市場和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等多個市場進行了大量的投融資活動,學習了許多的行業經驗和操盤手段。
同時,信托公司已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系統組織,包括:實行前中后臺的分工合作、培養人力資源、完善業務操作和內部管理制度、健全操作流程和審批環節等,同時在中國銀監會監管下培育出來的合規意識以及風控理念等,逐步使自身成為一個較為專業化的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團隊組織。
建立這樣一個專業化的系統組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目前國內其他類型金融機構都難以與之比肩。
下一步信托公司以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為中心進行“雙輪驅動”。
首先在“財富管理”上要根據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和收益取向來選擇財富管理的目標客戶,根據目標客戶的風險承受度來劃分客戶的分類級別,其次再是根據客戶的分類級別將其財產進行分類管理運用,選擇不同類型的項目予以匹配。
在 “資產管理”上對熟悉的行業進行全產業鏈展業,細分市場走專業化路線。以房地產行業為例:在房地產項目一級土地整理環節、土地一二級市場聯動環節、土地掛牌獲取后的房地產股權投資環節、四征齊全后的開發貸款環節、房地產開發后形成的經營性物業環節、商業物業現金流資產證券化環節以及最終可能形成的REITs業務環節,都可以成為“資產管理”的業務領域。
隨著全產業鏈的延伸,對不同的分類級別客戶可以分別選擇在各個環節參與投資,并根據每個環節的風險程度獲取不同的收益對價。
未來,[加拿大注冊公司]中國信托公司的定位是形成契約型的類共同基金模式,即以私募形式向社會投資者募集,以法律形式的契約為紐帶集合資金或財產,由信托公司進行專業管理運用以獲取收益。
基于這樣一種定位思維,信托公司最終在業務模式上以“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并重,以此來構建大金融管理平臺,有效配置社會經濟資源,最終形成中國的“高盛公司”或“摩根大通公司”,甚至是“LCF洛希爾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