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出現第一起買殼上市以來,中國證券市場的買殼上市便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交易的數量、交易的金額不斷增加,并購的手段不斷創新。
從交易的數量和交易的金額來看,1996年,上市公司被收購的數量僅為4家,以后逐年遞增,到2000年已突破百家;交易金額在1996年僅為6億元,到2000年已增長為262億元。從并購的手段來看,除要約收購外,行政劃撥、協議轉讓、二級市場舉牌、委托書收購、司法裁決、間接收購等各種并購方法在實踐中均被嘗試。
通過一系列成功的“買殼”運作,在中國證券市場上誕生了一批“巨人”。 買殼上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所涉及到的理論及實務操作方面的內容十分繁雜,就其中的若干重要問題展開探討。
殼公司的選擇 殼公司的選擇是買殼上市的第一步,也是整個買殼上市操作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目標公司選擇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買殼交易的成敗。 選擇某個上市公司作為買殼上市的目標公司,通常應考察股本結構與股本規模、股票市場價格、經營業務、經營業績、財務結構、資產質量、公司成長性等因素。一般而言,股本規模較小、股權相對集中、二級市場價格較底、經營業績一般或較差... 更多